玻璃瓶生产工艺流程步骤 玻璃瓶的生产原料与用途
他说:我觉得中国短时期内很难成为一个新的稳定结构。
在朱海斌看来,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是产能过剩,而欧洲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则是需求不足。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空间并不大。
那么,在此背景之下,中国经济的增长底线是多少?今年GDP增速又会保持在多少区间之内? 对此,朱海斌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当时我们就预计央行会在2月底、3月初进行降息。那么,央行在短短三个月内连续两次降息,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向?对此,朱海斌认为目前央行的行动只是货币政策的正常反应,谈论货币政策是否宽松还为时尚早。在中国,需求放缓但并没有大幅下跌,内需不足是相对于供给而言。这意味着近3年来,消费者一直在消耗之前过剩的产能。
欧元区都已经实施负利率了,还能怎么办?为此,日本和欧元区央行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的做法,比如QE或是QQE,为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通缩同步于世界经济周期变化?与欧洲和日本相比,中国又有哪些方法应对通缩?为此,《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这五大特色制度动力可以部分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现象。
我们不能否认,这三驾马车确实是经济增长需求边的短期动力,但也要认清:它们仅仅是需求边的动力,短期的动力,而且是有许多副作用和后遗症的动力,是经济危机和经济过度下行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第二组动力:要素投入动力。其副作用是过度消耗了祖宗留下的资源,并把本该留给子孙后代的资源提前用了。需求动力结构内部,由主要依靠外需转为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转为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转为主要依靠社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第一,价格制度动力,即通过价格管理部门的价格管制,将许多商品的价格,特别是生产要素的价格,人为地压低或扭曲,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促进出口,带来经济增长。常态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其中,制度变革或改革通过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消费者和投资者预期等途径释放生产力。区域结构的新常态表现为新型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前三组动力都是用经济学比较容易解释、世界各国都通行的动力,除了这些动力之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有五个特色动力。第一组动力:需求边动力。
总之,在向新常态过渡时期,必须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动力只能是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或改革、转型、创新)这三大发动机。经济新常态有如下六个方面的特征。它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到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有所不同的新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绿色低碳产业将呈现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中西部地区和一些新兴城镇、新兴农村地区将产生越来越多的机会。
五驾制度马车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它们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西方也存在新常态,它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缓慢而痛苦恢复的过程,反映了西方经济存在周期性波动乃至周期性危机的现实。
众所周知,在生产函数关系式中,等号左边是GDP或者产量,等号右边就是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通过大规模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则遇到了资源越来越短缺、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加大、雾霾很严重的挑战。
即通过大规模要素投入也能带来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三大发动机既健康又富有潜力。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惯性,企业、民众和政府对高速增长有路径依赖,当经济速度换挡、结构调整时,难免会出现阵痛,引发一些问题、矛盾和风险。工业化(含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结构优化,通过将人口和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或区域向高效率部门或区域转移释放生产力。正确理解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即有异于旧。在生产函数关系式中,不能被要素投入解释的经济增长部分,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解释。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的新常态。第三,经济质量的新常态。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干部考核主要考核GDP、财政收入和工业增加值等指标,于是各地竞相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经济新常态有哪些特征经济新常态时期是指2016年或者2017年往后的5年或10年甚至更长时期。
主要动力:三大发动机问题是,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上述哪些动力开始靠不住了,哪些动力是未来必须主要依靠的动力?笔者认为,未来必须依靠的主要动力只能是三大发动机。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另外三组动力越来越靠不住了。
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已很大,基数已很高,即使保持中高速增长,也将为全球经济创造很可观的增量,带来巨大的市场投资机会。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应是均衡的。中国目前的许多制度还不成熟、不合理,正因为不成熟、不合理,还可以通过改革来释放制度变革的生产力。第五,财富分配的新常态。
特别是多年来积累的高房价、地方政府债务偏高、影子银行、产能过剩等,在进入新常态过程中会使一些潜在风险暴露出来。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就是通过大规模的生产要素投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当2030年前后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后,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到当今西方发达国家2-4%左右的水平。因为既然是常态,那就不能很短暂,就应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主要表现为:经济效率(劳动力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整个经济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由主要实现国富转为主要实现民富,由少数垄断行业富裕转为各个行业共同富裕,由少数人暴富转为绝大多数人共同富裕。
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最重要的是要对经济增速下滑不必过分惊慌,认清其必然性,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消费一直相对稳定,难以有大的改观。经济增长存在哪些动力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经济增长客观上有哪些动力。排放结构的新常态表现为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逐步减少,氧气、水蒸气的排放逐步增加。
那么,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是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也就是说,经济增速的适度放缓和合理波动,已被决策层所认可。
第三,新常态应是可持续的。随着财富分配更多惠及广大民众,中国内需潜力将进一步提高,民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进一步迸发。
引领新常态的短期对策主要是:顺增长,控风险。第六,制度环境的新常态。